在我们三个人的群里,女儿发出最后一条消息:要上交手机了,记得想我!妻回复暖暖的小表情,而我安慰道:没事,有校园卡呢。被女儿命名为“老年活动中心”的微信群,又开始一周的静默。
入校第一天,我站在教室窗外,看见过她上交手机的情形。她磨磨蹭蹭起身,排到同学的最后面。老师登记后,手机塞进一个白色的塑料袋,集中放进一个小箱子保管。老师温和的脸上,带着笑意。此后,我便再没有送她到过教室。按照规定,家长即使到了校门口,也进不了教室。但是,可以想到,每次新的一周上交手机,坐在第一排的女儿,都会故意拖延时间,依依不舍地关机,再递给老师。否则,在那片刻功夫,“老年活动中心”群,不会像发起冲锋似的,一长串女儿告别的话。
一年前,并不是那样的。手机,虽然也要交给老师代管,然而,女儿人机分离,和我们分开,最长不超过一个白天。晚自习结束,她骑自行车回家。没有骑车的时候,她迅速打电话给我:爸爸,我出校门了,你站在哪儿呢?确定方位后,我就从夜色中迎向女儿,一起回家。
女儿上高中,别无选择,只得住校。这个省级重点学校,隶属本市辖区,离家仅仅二十来里路,是中考分流女儿的最优选择,也是我久违的故乡。她的姑婆,就住在学校对面。七十多岁的老人,为侄孙女担当第一看护人,费了不少心思。学校的环境不错,文化气息浓郁,仿大学城建筑布局,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掩映在葳蕤的花草树木之中。遗憾的是,这一切都不能缓解女儿初次离家的难过,加上学习的压力,以至于相继出现头痛、厌食、失眠等症状。我们希冀女儿向上飞跃的平台,竟成为她几度想逃离的牢笼!
军训期间和入学不久,她借助舍友的电话手表、班主任老师的手机、门卫室电话,每天给我们打一通电话。军训期间,有两次宿管阿姨听见她的哭声,推开门,大方地让她使用了自己的电话。等我回拨过去,却次次忙音。电话那端揪心的哭泣,瞬间瓦解我。但我总是鼓励她。女儿的情绪,女儿的脆弱,飞沙走石般,扑到我们的面前。每次她回到家,都要主动拥抱妻,拥抱爷爷奶奶。和我说许多话,像我曾经期待的那样。我明白,女儿成长的关键期,真正到来了。
校园卡的出现,对于有的孩子来说,难得一用。但是,这张我从未目睹真容的卡片,却被女儿用到了极致。中午十二点,下午六点和晚上十点,她打电话给我们。三通电话,轮番打给我俩,或者,一整天都打给妻,又或者,三次都打给我。有时,也会打给爷爷奶奶。来电号码总是固定的那三个。这才知道开通了校园卡。
于是,每天等待女儿的电话,成为我们日常的重心。时间点一到,就拿起手机,准备接听。三人心意相通,预备接电话的动作,几乎没有落空过。校园卡单向拨打,而且每次通话的时长,限制在三分钟以内。因此,我们的对话,常常还没结束,电话就自动挂断。这时候,她总是重新排队,再打一次。反正要说的话,必须说完才会离开。其他不固定的时间,她也抽空打电话。如果一整天都没有一个电话,晚上十点钟下晚自习后,女儿的来电必定不会缺席。
女儿的电话内容,大多还是诉说烦恼。食堂菜难吃,要考试了,某位老师讲课听不懂等等。其实,所有小烦恼的输送放大,都是因为,不能每天回家的大烦恼在作祟。从周日下午坐拼车回校,到周六下午坐城际公交车回家,她的情绪变化,好像周而复始地低高音转换。抽泣至啜泣,至哭腔,周五晚上那通电话最平和:爸爸,明天我就回来了,想吃虾。安排,必须安排呀!自从住校后,回家吃饭,她再也没有挑剔过我的厨艺,家里的任何菜都说好吃极了。有时候,情绪起伏也会不遵守规律。刚刚星期一,本是最煎熬的时间点,她却故作轻松地说:爸爸,你的女儿,今天居然没有哭,厉害吧?当然厉害,爸爸不但理解你的脆弱,而且对你的坚强勇敢,信心百倍!
今夜,秋风浓重,秋雨豆落,我裹紧被子看电视。心想,女儿恐怕回宿舍了,不会有电话了吧?电话却仍旧响起,我焦急地问:淋雨没有,冷不冷?女儿安慰我:教学楼下淋不着雨,而且我带了伞。她告诉我第一次月考的成绩,位居年级前列。电话接连打足了三次,分析这次各科失分的原因。我担心她后面还有同学排队,让她挂断电话。她说:后面没人排队,都回宿舍了呀!
我催促她赶快回去休息。幽暗的雨幕中,女儿瘦小的个儿,有个长长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