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厉打击 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 一场讲座 让“法律明白人” 更懂法 广汉积极开展 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 监督执纪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科技助农 倾尽半生只为一事 坚持党建引领 “三抓”优化营商环境
  第03版:综合·广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6月08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缩小 放大 默认
张文平:
科技助农 倾尽半生只为一事

科技助农 倾尽半生只为一事(图1)

张文平(中)指导耳农生产 。受访者供图

近段时间,正是什邡黄背木耳的盛产期,作为什邡市湔氐镇食用菌协会理事长的张文平有点忙。

“种植户们忙于木耳采收的同时,也在留意今年的木耳市场行情。”张文平说,他重点是为广大耳农提供价格信息、极端天气、病虫害防控等信息和技术指导,也忙于为广大耳农提前准备优质可靠的木耳菌种。

张文平是当地最早接触黄背木耳生产的人。他1987年参加工作发现黄背木耳的价值,与父亲一起外出“取经”,同年成功引进适合四川种植的黄背木耳品种,并进行示范种植。随后,一边种植一边探索,通过反复试验、示范,成功掌握了黄背木耳的栽培技术。

当年,张文平栽培的4000袋黄背木耳大获丰收,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少村民上门学种黄背木耳。1997年,在各级科协的指导下,张文平牵头成立了什邡市湔氐镇食用菌协会,他担任副理事长,负责技术的研发、推广工作。2012年,张文平担任协会理事长。

据悉,到2022年,什邡市湔氐镇耳农有3200余户,黄背木耳产量约3.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61.4%,销售收入达7.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5%。黄背木耳种植一跃成为当地的朝阳产业,湔氐镇也成为全国重要的毛木耳生产基地之一。2018年4月,湔氐镇被评为“中国黄背木耳之乡”。

当地黄背木耳产业的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湔氐镇种植的黄背木耳曾一度沿用“上海一号”“781”“琥珀”等品种。由于生长环境、品种不断老化,木耳抗病能力和产量逐年下降,品质和品性极其不稳定,困扰着黄背木耳产业的发展。这让张文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15年,什邡市湔氐镇食用菌协会与四川省食用菌创新团队开启黄背木耳新品种的选育、试验、示范工作,成功筛选出适宜什邡市种植的黄背木耳新品种。

为让新技术尽快应用于生产,助力广大耳农增收,张文平深入田间、农户家中推广种植新技术、新材料。“协会成立了科技示范小分队,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张文平介绍,这些年,通过推广食用菌微喷技术、棚架改造、绿色防控技术、水源净化、出耳方式、煤改气高温灭菌等技术,提升了当地食用菌品质,实现节本增效、安全环保。

在当地,张文平在协会基地建立了3亩标准棚架、出耳场和试验基地,专门供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户实地观摩和学习,每年定期开展菌种知识、制袋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线下技术培训。

“种植户只要一遇到问题,在微信群里一发,我们的技术人员立即就会对其进行解答。”张文平坦言,不定期在各村举办新型实用技术培训班,每年基本保持在10期以上,受训人员达1000余人次,微信群培训人员更广更多,辐射面更广,让更多的耳农能在第一时间应用到新技术,极大地降低黄背木耳生产因病导致的传染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张文平常讲,他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是让每一片木耳都成为营养的食材,让湔氐每一家木耳种植户都收获满满,让黄背木耳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本报记者 张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缩小 放大 默认
版权声明
  《德阳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德阳日报》读者阅读、学习 研究使用,未经德阳日报社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德阳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 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德阳日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2-2022 DEYANG DAILY. 德阳日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