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驯服的野菜 “愚公”建屋记 从先生的“一字胡”说起 工农村二三事
  第06版:城市笔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缩小 放大 默认
从先生的“一字胡”说起
□魏 龙

儿时,对先生肖像的胡子特别好奇,其上唇胡子的两端,既不往上翘,也不向下垂,更不往外撑,而成隶书状的“一字胡”,且粗硬密黑!甭看“横眉”或“冷对”的眼神,单就这口特别的“一字胡”,想必您也知晓他是谁了吧?对!先生的“一字胡”和文学经典,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

说来也巧,我跟先生同月同日生,但相距整整81个年头,这一距,则距之远也。天壤之别的人和事,本不该相提并论、同日而语,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反而开始念旧。

少小时,印象深刻的文学形象,自然是先生小说里《故乡》中的闰土了,我时常边读课文边发奇想,自己要是有闰土似的老乡该多好呀,他也会带我去圆月下的西瓜地里刺猹。说实话,我对猹不猹的不感兴趣,倒是对一望无际的大西瓜情有独钟,一想起就会咽口水。然后是“多乎哉?不多也”的孔乙己,他那五指罩住的茴香豆十分馋人,我多想从他伸开的长指甲中抠一颗茴香豆来品尝品尝,可惜呀,“多乎哉,不多也”,我至今也不晓得绍兴的茴香豆是啥味道?奇怪的是茴香豆却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香喷喷地生了根,还发了芽,不知不觉中我对作文感了兴趣,每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高声朗读自己的作文时,那温馨的感觉至今难忘。

成年后,碧绿的大西瓜和茴香豆仍在我梦中滚动,于是我用数年时间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全部课程,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教材中的中外文学名著。之后,我还模仿先生留“一字胡”,遗憾的是有形无神,自己的胡须细软稀黄,更遗憾的是它们长到一定程度就不长了,两端的胡须怎么弄也上翘不起来,往下抹也抹不成山羊胡子,使劲往外捻也捻不成绺儿。唉,比对先生那硬扎的胡须,再对眼自己稀疏的茸毛,我开始明白伟人与凡人的区别,也寻到了先生骨头为何最硬的答案!尽管如此,我还是把小胡子留在唇上,而且留了较长年生,从少年留到青年。跨入中年时,我才到理发店里剃刮溜光,把人中里养的“泥鳅”放入了江河。乖乖,这下敞亮啦,顺眼啦。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先生一篇杂文——《说胡须》,才知晓先生“一字胡”的由来及轶事。原本先生的胡子尖儿是往上翘的,结果被国粹家诽谤。无奈之下,先生就把胡子尖儿抹下来,结果又招致改革家的反感。上下不得的境遇,让先生烦恼与顿悟,于是乎剪掉两个尖儿的祸端,这才太平无事。眼下的我,闲暇之余,偶尔也会想起先生的“一字胡”,然而听说时下个别地方有一种什么“去先生化”的倾向,不知真假?我想,作为学术研究与探讨,有诸多的评价无可厚非,但作为一名辩证唯物主义者,个人觉得,我们不应该走向两个极端,何必非要神化或去化呢?我们应该学习先生的“一字胡”精神,掌握好一个度,既不向上翘,也不往下垂,毕竟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这是永远绕不开的事实。

于是,我又精购一批中外文学名著,包括《鲁迅全集》二十卷本。如今我读完了七百五十余本中外文学名著,笔记三大本,共五百四十六页,其中,重点精研细读先生的《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小说集。先生犀利的文笔,深邃的思想,独特的意境,摄人心魄,令人敬仰,不愧为伟大的文学家!这些经典名著,似清澄甘甜的溪水,叮叮咚咚地流进了我干裂的读书园地,滋润着我贫瘠的文学土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缩小 放大 默认
版权声明
  《德阳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德阳日报》读者阅读、学习 研究使用,未经德阳日报社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德阳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 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德阳日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2-2022 DEYANG DAILY. 德阳日报 版权所有